从商业教育到父子传承
刘绍民教授跟科大及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 的关系真挚深厚,由最初担任客席副教授,到后来出任副教授以及本科课程主任(营运管理学),教泽广被二十载,最近获校方颁发长期服务奖。刘教授桃李满天下,被他教过的学生更包括他的四位儿子。
刘教授笑说:「我从前可没想过以教学为终身事业!中学毕业后,我的成绩未能让我升读大学,只好一边在银行当成本及营运分析员,一边进修成为认可管理会计师,再前往美国深造。」
在彼邦取得管理科学博士学位后,刘教授留美教学,转眼十余载,早已在当地成家立业。2001年,正值科大商学院物色一位能结合国际与香港商业教学策略的教员,刘教授于是回港应聘。 那一刻,他没想过这份工作一做便20多年,科大更成了四位儿子的心仪学府。
刘教授的长子Joshua(工商管理学士综合商业管理学2011年毕业生)说:「爸爸当时说我们只会在香港逗留两年,结果年复年,后来香港成为了我们的家。 」
步伐永远向前
刘教授携家人回流,安顿一切,让孩子在香港成长。 然而其教学方法却从不停步,永远与时并进。采用北美传统商业案例授课对刘教授可谓驾轻就熟,但本港学生对美国商业案例的来龙去脉和企业困境未必有充分理解。因此,将教学内容「本地化」便成了他初来科大执教鞭时的首要任务。
他解释道:「在商学院,案例研究是非常实用的教学,但这儿是香港,使用本地案例才能让学生有透彻的理解。我讲课时引用的例子,全都是本地家传户晓的品牌,也常常提出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和情境,刺激同学寻求解决方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在课堂上显而易见!」
走出课室,这种应用为本的实用商业教学,也是刘氏一家日常购物时的共同话题。
「小时候,每次购买粮食杂货,爸爸总是要求我们计算效益。 应该买多少盒麦片和牛奶? 要吃得多快才能避免食物坏掉?我们很早便接受理性思考训练。」次子Michael(工商管理学士市场学2012年毕业生)说起儿时趣事,父亲经常与他们讨论营运管理,例如产能及存货管控的基础问题。
商业世界不断转变,刘教授近年越加重视产学研合作。
他说:「近十多年,我花了不少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企业项目。这是连系业界的好方法。我一直努力提升科目的实用性,希望讲解管理技巧之余,亦紧贴世界实况,与时并进。」
家族的商学基因
在刘教授四位儿子眼中,攻读商学本就顺理成章,自然不过。 Joshua 说:「虽然间接受教已经20多年,入读科大后,我们仍尽量上爸爸的课。」 四位儿子要修读父亲的课堂,必须事前向校方申报。
刘教授笑说:「我很欣慰他们全部获科大录取,在这里接受世界一流教育,学费却远比美国相宜。」
三子Matthew(工商管理学士环球商业管理2020年毕业生)说:「科大的商业教育非常全面,说得上软硬兼备,像团队合作、沟通等软技能,为我从事供应链软件行业打下基础。」 至于其他兄弟,则欣赏科大兼容并蓄、百花齐放。
大哥Joshua回想道:「我的童年在美国度过,后来回香港升读中学,身边尽是与自己想法接近的朋友,但在科大三年,却可以大量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扩阔个人眼界和胸襟,令我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对我现在行事做人影响深远。」
幺弟Nathan和应说:「虽然我们仍受疫症影响,但科大的确是一个拥抱多元的地方。」 Nathan在香港出生,现时是科大一年级生。「或许是少了些国际学生,但校园仍不乏创意和活力,我也期望与同学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服务科大逾 20年的刘教授计划在数年内退休,但大学在他心里的特殊地位,却是恒久不变。
成功=机会+准备+热诚
他说:「世界不断在变,我们的思考和教学方式也要跟上转变。香港早已是大湾区一部分,无论是创意、增长速度或发展潜力,邻近地区的表现都令人惊叹。大学应如何善用这地利之便?我们绝对可以帮助学生作好准备,在大湾区一展拳脚,当中的地理优势,正待我们好好把握。」
要达致以上目标,刘教授认为商学院学生必须装备自己,除了专心学习,更要多留意地缘政治和科技趋势等影响营商环境的因素。
他这样总结:「我经常提醒学生谨记这条公式—『成功等于机会、准备与热诚的总和』。机会已在眼前; 准备是指我们怎样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最有效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好好应对日后的挑战; 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同学拿出热诚,主动权永远在他们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