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传薪的数学家

时光回到1996年,梁承裕获当时成立只有数载的科大数学系取录成为一年级新生,正等待发掘自己的志向。

「我还清楚记得第一天踏足科大,校园人头湧湧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兴奋之馀又有点儿不知所措。大学生活到底是怎样?毕业後我会做甚麽?一切了无头绪,唯一确定的是我热爱应用数学。」由科大「新鲜人」到今天成为数学系教授及理学院副院长,梁教授语带兴奋地回想在科大的青葱岁月。

他在科大度过了三年充实多彩的本科生生活後,进而完成两年的哲学硕士课程。毕业前夕,梁承裕与其他同学一样,寄出多封求职信申请教师职位,焦急地等待回音。

「那时候,我们都以为数学毕业生的出路就是当中学教师,有稳定的职业,过著安稳的生活。但我等了又等,却一直未有收到聘书。」梁教授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时任数学系系主任郑绍远教授留意到梁承裕的才华及潜力,便力劝这位应届毕业生重新考虑自己的将来,趁年轻把握机会,去美国继续深造。

「郑教授坚持不懈,多番建议我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梁教授笑说。「那时候,海外交流并不普遍,我便想,反正我在科大从未到过海外见识,去美国读书就当是一趟迟来的交流之旅。」

世有伯乐,然後有千里马。梁教授2001年负笈美国,投入於新的研究环境,他对数学的热情有增无减,最终学有所成。八年间,他除了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取得数学博士学位,亦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进行了三年博士後研究。他曾以为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美国了。

「博士後研究结束後,我在美国四处寻找大学教职,此时郑教授又再联络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回科大执教鞭。」梁教授说。「毕竟我在加州生活差不多十年,担心自己能否重新适应香港的生活。但拒绝母校的邀请实在说不过去,於是我回来了。」

传授数学以外的知识

自2009年回到母校後,梁教授不断寻找新挑战,在教学和研究以外,还肩负学生辅导和课程设计等重任。在创新的同时,梁教授亦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他的课堂没有美轮美奂的简报,白板和笔记就是教授数学的最佳工具。

「我的教学方法看似古板老套,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梁教授笑道。「上课拉开白板、解决数学问题、做作业、考中期试,再考大考,去芜存菁,重複循环。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充分领略课堂所学。数学重视基础,打好根基後,才能拾级而上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本地大学在2009年由三年改为四年制,要求本科生修读不同副修科和跨学科课堂以增广见识。转变虽大,但梁教授欣然接受这项新挑战。

他说:「目前,我们在学生的初期学习阶段已著手训练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举个例子,科大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ROP)要求本科生自行进行研究,对我那一代的学生而言也许是一大挑战,但这一代的学生不单止有拼劲,他们的研究结果也经常让我大开眼界。学生修读不同学科既可以扩阔知识界限,也可以激发求知慾,主动寻找答案。」

科大在2005年推行UROP,旨在令本科生能更早参与和体验研究工作,发掘他们从事研究的兴趣。

「自从我成为UROP的导师後,亲睹不少经我指导的傑出学生胜任不同领域,令人欣喜。」梁教授说。「我指导的首位研究生现在成为浸会大学的助理教授,他在UROP和硕士课程时已经锋芒毕露,之後更获得裘槎基金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

千里马成为伯乐

时代变迁,投身学术界已不再是数学毕业生的唯一出路。能为社会培育楝樑,让他们在不同範畴发光发亮,是梁教授职业生涯中的最有意义的部分。「学生毕业後在大学觅得教席固然令我感到欣慰,但我更乐见很多毕业生在不同领域一展所长,如资讯科技、商界、金融甚至初创等。」

梁教授续说:「我们最近也邀请了一些在投资银行及加密货币行业有所成就的博士毕业生回校,与後辈分享经验。我们当然没有教过他们投资之道,事实上,他们受过应用数学的严格锻鍊,累积到的技巧例如数字演绎、决策和演算法等可用於不同行业,因此,越来越多僱主发现具有稳健数学基础的毕业生,能迅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职责。」

近年,梁教授积极参与行政工作,包括招生和筹办恒隆数学奖,让他有机会接触不同种类的任务,同时又忙得不亦乐乎。

「我现在辅导六名研究生,当中四人是硕士生,二人是博士生,是我回来科大之後数目最多的一届。多年的教学经验令我明白,我的工作除了传授知识,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理解及掌握课堂知识。」

为提升年轻人对STEM教育的兴趣,以及分享他对数学及科学的热忱和体验,梁教授开始了自己的博客YouTube频道,透过年轻人常用的渠道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教学,早已不再局限在传统课室之中。

「我年少时曾误以为自己的前途选择无几。」梁教授说 。「现在我想所有人明白,海阔天空,理想无限,读甚麽科目也如是。努力耕耘,期待收穫,丰盛之路,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