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無畏的女工程師
在大學春風化雨24年,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馮雁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她一直為女學生及同事在科大作先行者,開山闢路。這麼多年下來,性格堅毅的馮教授對女性發展的看法,就如她看待科技一樣,見解獨到、引人深思。
「我要證明你是錯的」
馮雁教授年少時受機械人及科普小說啟蒙,讓她早於中學時期已萌生要當工程師的夢想,不過,即使父母全力支持她,並不代表其他親友的想法也一樣。
「叔叔跟我媽媽說,雖然我在多個學科成績彪炳,但數學一定會輸給男孩子。」馮雁憶述時微笑,「我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證明他是錯的,自此,我從未在數學科失手。」
不看好其工程路的,還有馮教授的中學職業輔導員,直言工程科對女孩子來說是太艱難了。儘管老師的反應消極,但無阻馮教授的決心,「做我想做的」。
即使意志堅定,但馮教授追求科學、工程之路,也需要有伯樂指點。在學校裏,馮教授幸運地遇到一位熱心的實驗室技術員,「我就讀女子中學,當時並沒有工程學會,幸好有這位實驗室技術員,在課餘時間為我和幾個女孩子當導師,傳授工程學和電腦編程知識。我甚至成立了只有我一個會員的電子學會。」馮教授說。
作為一位老師,馮雁教授深明自己對學生的重要角色,便是要令學生有自信。她的課堂做到性別包容,確保每位學生有平等機會參與課堂習作和研究工作。
「我常常教導女兒和學生,要成功,就不必理會說你不行的人。你越希望迎難而上,便會越多人質疑你,最重要是你要相信個人能力!我的任務便是要令學生相信自己。」馮教授自豪及堅定地說。
缺乏具啟發性的女性榜樣
在工程界多年來享負盛名,馮教授看到與STEM相關的行業對女性日漸開放,可惜進度緩慢,「有關職場性別平等的討論尚在起步階段,我相信要五至10年才有明顯的改變。」
馮教授認為,只有少數女性能夠當上工程公司的主管級人員,是阻礙改善職場性別平等的主因。
「擔任主管的女工程師只佔少數,除非有更多女性身居要職,否則永遠無法樹立足夠榜樣去鼓勵新一代的女工程師。」她說。
身為人母,馮教授認為女性即使有心馳騁職場,但照顧家庭的責任心或許是令她們不願擔當領導角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專業女性仍然主力料理家務,除非男性分擔家庭責任,否則這將一直阻礙女性發展。」
儘管這傳統性別角色仍普遍存在於社會,馮教授認為女性可以將之轉變成最有利的自身優勢。
「與男性比較,女性更有同理心,更懂體諒同事。這不單使女性成為較理想的團隊伙伴,也會較合適跟從事工程領域工作,例如社交機械人和教育的人員共事。」馮教授說。
2015年馮教授確診患癌,治療經歷進一步體現了她的同理心。當時她與主診醫生共同制定治療計劃,期間著手鑽研機器學習如何幫助人們診斷疾病。
「全靠科學家和醫生的文獻,救了我一命。我將個人治療視為一個項目,希望日後可以幫助其他患者。」她和研究團隊研發自助網上平台「Meet Nora」,幫助因為新冠肺炎而要需要接受檢疫的人士在隔離期間保持情緒和心理健康。
人工智能——利還是害?
「Meet Nora」這類人工智能支援系統正急速發展,最近獲美國人工智能協會獲選為院士的馮教授,憑藉她對行業的深遠貢獻和豐富經驗,剖析這種新興科技的各種裨益和風險。
馮教授有一套方法教導學生,就是在他們仍未完全掌握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性時,她會盡一切努力鼓勵學生漠視那些在社交媒體上散播的不同陰媒論及假資訊。
「社交媒體充斥大量有關新冠疫苗的陰謀論,以及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錯誤資料及傳聞,人們對不存在事實妄加揣測。」馮教授說。「我有些家人也會相信這些陰謀論。其實反對疫苗的人士是將人類置於險境。」
面對先進的科技世界,馮教授相信,從小推動STEM教育,培育邏輯及批判思維,是有助人們揭穿假資訊的最有效方法。
馮教授直言,因為普羅大眾對人工智能的認識不足,促使包括她在內的研究人員近年致力思考科技應用的倫理問題。
「從發明到應用一項技術普遍需時10年,科研人員需要這麼長的間才能評估人工智能的影響。不過,當今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幅縮短,因此沒有足夠時間製定規範。」
人工智能越來越具有自主性,馮教授提醒,人們對科技的生產及監管應該寸步不讓。
馮教授預計,隨着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精準醫學的發展可得力於機器學習,有助尋找更多治療疾病的方法。
「例如機器可以研究DNA的排序,以便為癌症病人度身訂造更好的治療方案,精準醫學因此有需要全力開拓,我們需要大量數據給學習機器處理。」
促進及推動機器發展和應用牽涉大量工作及監管政策,但馮教授深信,只要人工智能發展「不離人本」,人工智能不單可以重塑病人護理的模式,醫護及病人雙方也會一同受惠。
對於跟她一樣有志往科研領域發展的年輕女性,馮教授的贈言既實用又勵志:「你越希望迎難而上,質疑你的人便越多;要成功,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用理會質疑你的人,要堅信自己的能力。」